9月19日,备受瞩目的北杨人工智能创新小镇在上海创智学院举行了首次全球推介。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五年前,2020年9月,上海期智研究院正式入驻西岸智塔(AI Tower),图灵奖唯一华人获得者、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长姚期智来沪参与了西岸智塔的首次全球推介,标志着徐汇人工智能的“双T”载体(Tower智塔,Town小镇)中第一个重磅载体揭开面纱。
转眼五年过去,徐汇的AI“双T”载体终于形成闭环。不同的是,此次前来北杨小镇的是数十位来自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姚班)以及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顶尖高校的师生,在小镇“开放日”中,他们参观了上海创智学院、港科大上海产教融合中心、红杉中国创新加速器、北杨人才公寓,北杨小镇所期望营造的“高密度、低成本、最懂创业者”的创新氛围有了真实触感。
在这些新型研发机构拔地而起的背后,是市区联合近十年磨一剑打造的“北杨人工智能创新小镇”。为何要举全区乃至全市之力“托举”这样一座小镇,或许答案已经写在小镇的核心——上海创智学院的教学楼中:做世界第一的事,做改变世界的事。
准备早在多年前
在北杨小镇,一条华发路从东西向穿越而过,寓意华泾镇在此发源;小镇东侧,华泾最重要的人文历史地标黄道婆纪念馆就位于此。
多年前,北杨地块在完成腾地后被划入徐汇人工智能产业版图,不少人意识到,今天人工智能为人类带来的变革,正如同七百多年前,黄道婆在纺织技术上取得的划时代突破一般。
历史的映射只有寥寥数语,但落地到一个地块的开发却是千头万绪。
北杨小镇的建设体量约100万平方米,对位于徐汇最南部的华泾镇来说,“空降”这样一个庞大的新型产业小镇,不仅意味着将导入超过华泾现有人口的产业人群,相当于“再造一个新华泾”,更意味着整个城区的人群结构、路网体系、市政设施需求、配套供给都将作出改变。
为此,徐汇对华泾镇的功能定位,也随着北杨小镇规划方案的不断细化而调整。
今年2月,华泾镇最新的定位公布:对标城市副中心,打造“产城人”融合的科创重镇、生态新城、品质城区,并成为与西岸滨江、漕河泾开发区并驾齐驱的徐汇AI产业“金三角”。
再来看北杨小镇的定位——位于华泾镇北部,空间规划呈现“一轴、两心、两带、三区”的格局,以上海创智学院为核心,沿华发路布局科创载体打造“创业加速轴”,借助米哈游等大厂、红杉等资本要素以及各类中小企业、孵化器和高校资源,辐射小镇及周边区域,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人工智能全域示范区、国际化智能产城融合区”,其影响力势必不会只存在于小镇边界内,而是为整个华泾乃至上海中心城区南部带来新的AI创新策源力。
或许,上海AI产业版图将因为北杨小镇的亮相,开启新的格局转换。
做世界第一的事,做改变世界的事
北杨小镇的定位,有过一定阶段的变迁。
2023年12月,记者曾来到北杨小镇采访。彼时,整个地块只有展示厅一栋建筑建成投用,其他大楼都在如火如荼地建设。
当时,小镇的招商逻辑仍遵循一个高能级产业园所能匹配到的企业资源,既有来自上海本土的创新团队、存量企业新设的市场主体,也有域外招商引进的优质AI企业。
转折点来自2024年,上海创智学院入驻。当小镇的配套设施建设、企业招引、运营团队搭建都围绕这一新型研发机构来进行,并且有承接模速空间产业“核爆点”溢出效应这一明确的目标,那么一切路径都开始变得清晰,即便要走的是一条崭新的道路。
而今,走进上海创智学院,墙上有不少鼓舞人心的话语,譬如“敢为人先,突破极限”“ 勇于创新,敢于失败”。已经在此开展研发工作一年的师生团队,也会幽默地称呼这里为“国际著名机器人心理学家培育基地”“ 非正常机器人研究中心”。
创智学院2024级博士生叶宇翔创办了公司“万物灵犀”,他和团队的目标是打造一个“有血有肉有灵魂”的机器人智能体,并且能搭载各类IP人物,实现人们对陪伴型机器人更高阶的诉求。
在叶宇翔的日常研发、学习中,经常能听到导师这样鼓励创智学院的学生:如果已经完成“0到1”了,那是不是能尝试“1到100”?如果已经做到“100”了,那是不是能勇于尝试做到世界最领先的水平?
类似这样“努力只能及格,拼命才能优秀”的倡导精神,让创智学院的学生在谦逊中保持了一份紧迫感。
上海交通大学24级直博生唐波昊说,自己目前从事的有关多模态大模型对图表的理解和推理项目,还算不上“最前沿”,很希望在创智学院第二年的学习中,开始真正参与有影响力的研究,做“全世界领先的工作”。
对于有兴趣在北杨小镇发展,尤其是加入创智学院的AI青年创业者、研究者来说,获取有效资源和解决实际问题,是北杨小镇的价值所在。
范晓昱今年6月刚从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博士毕业。从事人工智能安全与数据隐私研究的她发现,AI研究落地遇到的最大阻碍,是真实场景数据的缺乏以及对市场反馈的未知。“在AI小镇,与AI相关联的研究是否都能找到真实场景,我很想知道。”
需要耐心的不只是资本
对AI青年创业者来说,北杨小镇还有更多他们想了解的关键要素——譬如,资金支持。
未医智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孙源瞳今年6月刚回国创业,目前有意向申报上海徐汇人工智能青年创业基金。该基金规模20亿元,由徐汇资本(徐汇科创投)任管理人、红杉中国作为特邀投资顾问,聚焦人工智能、突出“投早投小”,深耕种子轮、首轮投资,主要面向35岁以下青年人才的优秀创业项目。
被问及创业时“钱重要吗”,这位在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95后”创业者,提到了创业成本的另一面:使用开源技术。在他看来,中国AI领域良好的开源生态,对创业者来说千载难逢。更重要的是,上海还专门设立了库帕思科技有限公司作为语料供应商,服务中小创业者。
当开源模型、语料库都有了稳定供给,接下来就是大模型开发的关键,算力。
有AI从业者这样描述“AI创业要烧钱”这一概念:并非注重资金本身,而是注重算力;有算力不一定能训练出好模型,但没有算力大概率会一无所获。
为创新主体“备足弹药”,需要的不仅是更多的耐心资本,还有社会各方的认知转变。
在“上海徐汇人工智能青年创业基金”开启线上报名的同时,红杉中国同步启动“Young Plan计划”和“红杉中国创新加速器”,为高校导师、科研人员、学生、大厂及连续创业者等各类创业群体提供单笔不超过100万元的投资,以及徐汇资本生态圈内近百家合作投资机构、千亿级基金集群的集合发力、接续投资。
北杨小镇则将为入驻的优秀企业提供办公租金减免和人才公寓,为优秀创业项目团队提供6个月至12个月的免租优惠,最高“首年免租金”;设立“青年人才驿站”,为青年人才提供3-15天免费住宿服务。
AI下半场,时不我待
无问芯穹创始团队成员曾书霖,现如今多了一个新身份:上海创智学院产业导师。
回想2年前,企业作为首批团队落地模速空间,如今无问芯穹不仅参与建设了全国首个“算力生态超市”,最近还与上海创智学院共同成立了“创智无穹·智能终端联合实验室”,面向具身智能、AIPC、AI手机等智能终端,开展从算力、软件模型到芯片的全方位研发合作。
而当国内的端侧技术大幅领先国际同期水平时,这一合作研究更需要来自创智学院的优秀学生来共同探索,训练出更好的模型,让芯片更高效运行。
从哈佛休学回国创业的孙源瞳,对国内AI创业浪潮的向往尤为迫切,几乎可以用“时不我待”来形容。在他看来原因很简单,一方面受制于国际形势,回国创业有更友好的环境。另一方面,作为从事医学大数据AI智能体研发的初创企业,如何将自己的研发成果真正让市场用起来,把大模型落在实处,是他创业的目的所在。
已经将企业落地徐汇的孙源瞳正在展望三件事:让团队人才在徐汇工作顺利;获取强大的算力支持;对接来自医疗机构的医学数据,让模型跑得更快、企业飞得更高。
无论孙源瞳最终选择北杨小镇、西岸滨江、漕河泾开发区或是枫林生命健康产业园,“休学也要回国创业”的他已然做好了“在国际上与人掰手腕”的准备。
上海和徐汇区也为这样满怀激情的青年AI创业者打好了辅助。9月19日,北杨人工智能创新小镇创业者社区建设正式启动,将集聚一批国内外知名孵化器营造“高密度”人才引力场,打造“低成本”创业环境,提供“水电一样便利”的算力语料公共平台、市区两级最高100万元的算力券、模型券、语料券补贴,构建“陪你一起跑”专属政策服务团队和“导师团”队伍……2027年底,北杨人工智能创新小镇全面竣工时,一个新崛起的全球科研高地,也将成为新一代科技梦想家的创业热土。
网配查配资-股票如何开杠杆-网络配资炒股-114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