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伊以冲突以一场震撼的国葬收场,却在国际舆论场引发轩然大波。德黑兰烈士广场上,数十万民众高呼“复仇”与“胜利”,而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的“全胜宣言”背后, 暗藏政治博弈与战略困境。
以色列的“斩首行动”堪称精准打击典范:200余架战机摧毁伊朗8处核设施,14名顶尖核科学家与4名革命卫队高层被定点清除。尽管战损比悬殊,伊朗却将军事失败重构为“战略胜利”,宣称“以色列耗尽拦截弹被迫停火”。这种叙事的核心是“殉道者政治”——通过国葬仪式中的集体哀悼与宗教符号,将民众的悲痛转化为对神权体制的忠诚。
然而,伊朗的“胜利”背后是内外交困。经济上,通胀率突破40%,全国爆发200多场抗议;军事上,防空体系暴露致命短板,情报系统更遭以色列深度渗透。哈梅内伊缺席国葬的反常举动,折射出权力震荡——核心决策层在空袭中瓦解,其子穆杰塔巴的崛起增添不确定性。
国际社会反应分化:中国批评美以行动,俄罗斯则通过军售暗中支持伊朗。这场冲突的本质,是两种文明逻辑的碰撞——以色列以“先发制人”维护生存权,伊朗以“殉道者叙事”维系政权合法性。历史终将评判:那些被追授“烈士”称号的牺牲者,究竟是文明的荣耀,还是体制的祭品?
网配查配资-股票如何开杠杆-网络配资炒股-114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